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津生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3月15日16时06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谨以此文纪念恩师,深切缅怀这位为中国的测绘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学者!
念师恩
恩师宁津生院士于2020年3月15日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辛勤耕耘一辈子的武汉大学,离开了相濡以沫60余载的潘老师,离开了亦生亦子的学生们。与宁院士最后一面见于2019年12月21日,清晰记得学生四人(欧阳永忠、鲁铁定、过家春和我)围在您的床前共同回忆往昔,畅聊师生情。恩师已然忘了一些人一些事,但依然记得很多人很多事,最后见面,依然如初。不足三月,恩师与我已是阴阳两隔,悲痛之情,难以言表。
与恩师结缘于2007年年底,在博士导师杨元喜院士的推荐下,我进入您的门下开展博士后的研究工作。依稀记得博后期间第一次见您的情景,心情激动又无比紧张地敲开您办公室的门,自我介绍道“宁院士,您好!我是您的博士后,我叫徐天河”。您放下手上的工作,温文尔雅地说:“我知道你,元喜的学生,做卫星重力方向的”。我顿时受宠若惊,感受到宁院士竟如此和蔼可亲,平易待人,且非常关心关注年轻人,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宁院士那种大家风范和气场。宁院士细心询问了我博士后期间的工作计划,给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尤其提到做人和做学问同等重要,要为人师表,淡泊名利。第一次见面持续了近40分钟,直到后面学院秘书电话通知您开会,谈话才结束。临走前,您还不忘嘱咐我,要趁着博士阶段打下的基础,一如既往地把学问做好,与武汉大学等地方单位多交流(当时我在部队单位)。博士后期间,由于我在原单位西安测绘研究所还有工作在身,因此在武汉呆的时间并不多,每年大约2-3次,每次1周左右,能见到宁院士的也就1-2次。但凡见面,宁院士总是嘘寒问暖,亦师亦父,每次总要让我代为问候西安测绘研究所的老朋友们,重情重义。
2009年8月我公派德国,在GFZ进行了为期2年访问研究,出国前,与宁院士通了电话,详细汇报了出国计划安排。宁院士很高兴,说非常支持年轻人出国深造,并无微不至地嘱咐我要好好利用国外留学机会,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并注意加强锻炼,尤其要注意人身安全,令我甚是感动。2010年10月,我的博士后研究已快到期限,我专程回国一个月去武汉办理博士后出站手续。依稀记得您亲自拟定和邀请答辩评审专家(分别是晁定波教授、许才军教授、罗志才教授、张双喜教授、朱良保教授),答辩会上您以及评审专家高度评价了我的博士后期间的工作,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并饶有兴趣地问了很多在德国的一些工作和学习情况。答辩会结束时,您还不忘嘱咐我要挑起年轻人的大梁,要在卫星重力方面做出更多创新性的成果,要为我国重力场研究做出贡献。可惜事与愿违,这些年跌跌撞撞,重力场方向并没有成为我现在的主攻方向,这也是我最为遗憾的事情。但重力场依然是我内心深处最为喜爱和关注的方向,恩师在天之灵定能感知。
恩师一生心系我国测绘教育和科研事业,心系我国测绘人才培养,贡献了毕生精力,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吾辈定会对恩师的儒雅之风、学者风骨、长者之德、师者之恩铭记于心,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日月轮回,惟愿来生再续师徒之缘,我定依然是那个腼腆少年,轻轻叩开您办公室的门,一声“宁院士,您好!我是您的博士后,我叫徐天河”。
愿恩师宁院士千古。
学生徐天河泣笔于威海
2020年3月18日
宁津生院士生平回顾:
宁津生院士祖籍安徽桐城,1932年10月22日出生于天津。1951年至1956年在同济大学测量系学习,大学毕业后进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1988年至1997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12月光荣退休。
宁津生院士曾担任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中国分会委员、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中国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编委会成员及《测绘学》总顾问和综论组主编、《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和分科主编、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学术杂志《大地测量手稿》和《大地测量公报》编委、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湖北省高等学校设置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组长等职。
宁津生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是该领域著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他主要研究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理论、方法和精度,其研究成果完善了当时由苏联专家为我国设计的天文重力水准布设方案,部分成果被收入修订后的我国《天文重力水准测量细则》,作为我国重力测量实际作业的依据和标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确定相对大地水准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其成果为确定我国大地水准面提供了一种新方法。80年代中后期,他重点研究全球重力场的逼近理论,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项目和国家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建立了我国当时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WDM89(180阶次)和WDM94(360阶次)地球重力场模型。近10多年,宁津生院士投身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研究,先后完成了“地理世情监测的战略研究”、“测绘科学与技术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等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为国家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宁津生院士出版专著、合作编著、翻译出版教材和外文文献1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全国及省市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的技术研究及实施应用工程”和“海洋测绘和内陆水域监测的卫星大地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荣获2004年度和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或参与完成的“重力场数据的多尺度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卫星测高学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我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整体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等项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及其相应的著作、教材等分别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材、图书奖。
宁津生院士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我国测绘高等教育倾注了毕生心血。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10余载,担任国家测绘局、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两委会”主任近30年。他认真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积极倡导推动以育人为中心的测绘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拓宽调整测绘专业办学方向。在他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在“两委会”的推动下,我国开设测绘本科专业的学校,已从原来的30余所,发展到至今近159所,还有200余所高职高专学校设置了测绘专业,为推动中国测绘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测绘教育界高度赞誉。
宁津生院士从教60余年,他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深受师生爱戴。他主讲《地球重力场》专业课30多年,每次上课前,他都要重新备课,在讲义中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最新发展。1996年,宁津生院士提议“院士同上一门专业基础课”,得到了测绘领域院士们的积极响应。1997年9月,《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每年武汉大学新生入学时,宁津生院士都会主讲《测绘学概论》的第一堂课。作为课程组组长,每年他都要组织修改完善课程内容和大纲。六院士同上一门课,执着坚守二十年,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测绘学概论》被称为“最奢侈的基础课”,该课程实现了价值引领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树立了典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进行了深度报道。《测绘学概论》课程荣获2017年度“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宁津生院士主持完成的“面向信息化的测绘工程专业改革及系列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获得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他带领的教学团队荣获2019年度武汉大学第十一届“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他指导和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其中许多学生已经成为我国测绘和地理信息领域的中坚力量。宁津生院士80寿辰时,被学生们尊称为“大地之星”。
宁津生院士对我国测绘教育事业影响重大,成就深远。他先后荣获“湖北省优秀教师”、“全国测绘行业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荆楚好老师”、“湖北省师德标兵”、“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感动中国测绘人物”、“测绘地理信息杰出成就奖”、“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宁津生院士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测绘教育和研究领域辛勤耕耘60余载,他严谨求实、锐意进取、乐于奉献、甘当人梯、扶持后学,为我国测绘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博学儒雅、厚德载物,体现了一名模范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展现了一位优秀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宁津生院士的一生,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利益无限忠诚的一生,是为我国测绘教育事业发展呕心沥血的一生。
宁津生院士千古!
宁津生院士生平回顾来源:武汉大学
宁津生院士网上纪念堂
http://ning.users.sgg.whu.edu.cn